一、 善德文化是中華道德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
德山蒼蒼,沅水湯湯。德山是中華道德文化重要發(fā)祥地之一。善卷和堯、舜一樣,同樣屬于人類文明萌芽時期的精神創(chuàng)造者和探索者。善德文化已經(jīng)成為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善卷先生是“中國第一隱士”。他在德山傳承道德文化,開啟民智,崇善尚德。他用善良的美德教化我們的先祖啟蒙昧,明禮儀,知廉恥,繁衍智慧和文明。
善卷是中國古代辭帝不授、隱歸枉山(今德山),德播天下,道德文化淵源第一人。他因“禪讓”、傳善、弘德、布道啟迪后人而享譽天下。他以其“帝者師”的美稱和“善德之德,安邦治國”的佳話傳頌至今。他教化炎黃子孫要常持善德,常懷善德,常秉善德,以德修身,以德立人,以德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他倡導的“善德精神”和高尚人格至今都是社會奉行的道德操行準則。
善卷先生善德美名為當世崇敬后人景仰;常德德山山有德的美譽傳頌千古。毛澤東揮毫 “常德德山山有德”民諺讓善德文化名揚海內(nèi)外。常德地名的來歷就是取《老子》中“天下為溪,常德不離”的“常懷善德之心”之意。
善德文化曾對諸多歷史名人產(chǎn)生過重大影響。屈原、樊子蓋、李白、劉禹錫、朱熹、楊嗣昌、袁宏道等歷史文化名人,都曾親到德山領略過善卷道德文化的魅力,或留詩、或留文、或留畫、或留書、或修紀念建筑,高度贊美了善卷開創(chuàng)的道德文化。“善德”文化,是常德人民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,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常德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世界。
常德人崇善尚德,相信善有善報,所以常德人出類拔萃。不同時代的常德人民,無論他是為官為民,也無論他是從事何行何業(yè),都在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實踐著它,傳承著它,并取得足以名垂史冊的效果。僅在近現(xiàn)代史上,赫赫有名者便不可勝數(shù):叱咤風云的宋教仁、蔣翊武、劉復基、林修梅等辛亥元勛;為新中國的誕生而英勇捐軀的黃愛、向警予、王爾琢、陳輝等革命英烈;為共產(chǎn)主義事業(yè)奮斗終身的林伯渠、粟裕、滕代遠、帥孟奇、廖漢生等老一輩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;蜚聲中外的文學大師丁玲、史學泰斗翦伯贊、解放軍上將唐天標、中將許林平、語言學家余嘉錫、新中國汽車工業(yè)奠基人孟少農(nóng)、導彈專家姚紹福新、生物學家辛樹幟等新中國常德籍22名院士(桃源:余嘉錫、孟少農(nóng)、翦伯贊、劉更另、姚紹福、康紹忠、印遇龍;臨澧:沈緒榜、胡仕新、孫逢春、黃小衛(wèi)、黃宏嘉;澧縣:張堯?qū)W、雷志棟、朱作言、彭孝軍;鼎城:邵明安、王振國;津市:唐本忠;武陵:戴元本;漢壽:張伯毅;安鄉(xiāng):賀福初)都是這塊土地上哺育出來的天之驕子!
歷史是城之根基,文化是城之靈魂。善德文化是常德地方文化的源頭;善德文化是常德歷史文化的靈魂;善德文化是常德文化名城的主題;善德文化是常德人民的驕傲和賴以寄托的精神家園。“德行天下,和諧奮進”是常德精神。如今的常德生機勃勃,精彩紛呈,處處展現(xiàn)著一種善德情懷。
二、桃花源文化——中華和諧文化的重要發(fā)祥地之一
桃花源文化實質(zhì)是中華隱逸文化、和諧文化及靜謐祥和的田園文化。
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繼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"楚風",用浪漫主義大手筆寫下了聞名遐邇、享譽千古的《桃花源記》,“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,漁人甚異之”構造了一個沒有紛爭、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國,和平寧靜、怡然自樂的生活成為無數(shù)人向往的人間仙境。
千百年來,桃花源人文美景吸引了無數(shù)文人墨客、羽士高僧來此游歷沉吟,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墨跡。1000多年前,劉禹錫寓住桃仙嶺,在桃花源留下大量詩詞歌賦;李群玉、李白、胡曾《桃源洞》詩碑真跡在桃花源碑廊的留存,無不見證了桃花源歷史文化淵源。
桃花源文化之所以能征服古今之人,最根本的原因在于: 陶淵明禮贊的是生命的樂園。桃花源文化所體現(xiàn)的民風民俗特色是樂天、知足、友善、禮讓、熱情、好客;桃花源文化所體現(xiàn)的社會特征是和諧、安寧、平等、宜居的;桃花源文化所體現(xiàn)的思想特征是逃離現(xiàn)實、自給自足、與世隔絕、不問世事。
桃花源文化因《桃花源記》已演化成蘊含特定意境的傳統(tǒng)文化符號,對后世文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理想信仰、心理定勢所產(chǎn)生的積極和深遠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花源是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的地方。
世外桃源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歸屬之地――在中華文化中“世外桃源”類似于西方的“理想國”和“香格里拉”。在美國大學的教科書里面,入選過三個中國人物,第一個就是陶淵明。1995年3月24日,江澤民主席視察并在此題字“桃花源”。
桃花源是常德人民的瑰寶。桃花源是世界華人心靈的故鄉(xiāng)。常德城市的定位就是要建設成為“桃花源里的城市”。
三、劉禹錫——千年前留給常德的珍貴文化遺產(chǎn)
劉禹錫是中唐名臣、著名詩人,因參與“永貞革新”失敗,被貶為朗州(今常德)司馬。劉禹錫將他人生中最寶貴的十年時光,留在了常德這片土地之上。
在朗州,他讀書交友,排憂遣懷,論天理人事、歌楊柳竹枝,詠歷史興替、刺陰暗時弊。朗州這片土地,使他成功實現(xiàn)人生的突圍,實現(xiàn)自我超越,走向豐富深刻的詩豪人生。他現(xiàn)存800余首詩歌和240多篇文賦中,有200多首(篇)是在朗州完成的,約占他一生創(chuàng)作的四分之一,其中奠定他文學地位、歷史貢獻和體現(xiàn)唯物主義思想的主要作品,都深深烙上朗州印跡。
常德是他成為“詩豪”的發(fā)端和奠基之作,也是奉獻給常德人民的珍貴文化遺產(chǎn)。常德成就了劉禹錫,研究劉禹錫離不開常德,研究常德文化離不開劉禹錫。
劉禹錫是千年前留給常德的一張文化名片。劉禹錫是常德文化的戰(zhàn)略資源。常德非常注重對劉禹錫的研究和傳承,先后修建了常德詩墻排云閣、柳葉湖司馬樓、白馬湖公園等一批有關劉禹錫的紀念性建筑。
現(xiàn)在正匠心建造一座劉禹錫文化名城——大唐司馬城。大唐司馬城項目選址于常德市柳葉湖畔(司馬樓對面),占地約500畝,計劃總投資20億元。大唐司馬城以漢唐風格為主,適當吸納融合明清、江南建筑及園林景觀,集“吃、住、行、娛、購、游”六大旅游功能要素,傳承千年司馬詩韻情懷,弘揚精彩絢爛湖湘文化。
建成后勢必將成為柳葉湖度假區(qū)的核心,成為帶動柳葉湖旅游發(fā)展的全新引擎,更將成為常德旅游的新名片、新榮耀。
四、城頭山——中華城祖·稻作之源,中華農(nóng)耕文化的起源
7000年前,澧水悠悠,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城池——城頭山,中華農(nóng)耕文明的第一縷炊煙從這里升起。
7000年前的古城址城頭山,保存著迄今發(fā)現(xiàn)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遺址、中國最早的大型祭壇。
城頭山城址的發(fā)現(xiàn),表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,對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、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階級、國家的產(chǎn)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城頭山遺址的發(fā)掘把中華文明往前推進了2000年。農(nóng)耕文化直接影響了常德人的行事方式和性格形成。農(nóng)耕文化使常德人堅信: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;有耕耘才會有收獲,有付出才會有回報。
五、屈原——中國詩文化的始祖,使古代常德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先感受到詩意
屈原是中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。屈原在沅澧大地“行吟澤畔”十多年 ,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:
在常德寫下的楚辭至今散發(fā)著芷草蘭花般的芬芳;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的精神鼓舞和激勵著一代代常德人民。"乘令船余上沅兮,齊吳榜以擊汰"(《涉江》),"沅有芷兮澧有蘭"(《離騷》),是戰(zhàn)國時期屈原筆下常德人民的生活寫照。在太陽山祭太陽神寫下了著名的《九歌》;在澧縣(古澧州)寫下了“”望涔陽兮極浦,橫大江兮揚靈。──《楚辭·湘君》;在德山歇宿之后,從這里上船“朝發(fā)枉渚”,然后“乘舲船余上沅”。朝發(fā)枉渚,夕宿辰陽──《涉江》(德山《水經(jīng)注》中稱枉山)。
屈原偉大的人格精神影響著后世文人。朗州司馬劉禹錫在常德寫下了近200篇詩文,留下了傳世佳句:“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?!碧拼娙死畎椎摹翱蓱z漁父重來日,只見桃花不見人。”還有孟浩然、陸游、朱熹、蘇軾、黃庭堅、王安石等都留下了不朽詩篇,為常德詩文化增添無限光芒。
今天的常德人筑起了一座最美的詩畫長城—— 中國常德詩墻。中國常德詩墻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、書法、美術精品鐫刻于一墻,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、書、畫、刻藝術墻,獲“吉尼斯之最”。
“中國·常德詩墻”以千年不朽的文化大業(yè)為追求目標、是當代中國民族文化積累之創(chuàng)意?!爸袊こ5略妷Α背蔀橐粋€永久展示當代詩、書、畫、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。海峽兩岸關系協(xié)會會長汪道涵看后稱贊常德詩墻不僅是常德的一大景觀,更是常德一絕。著名學者、臺灣詩人余光中情不自禁地感嘆常德詩墻:三絕詩書畫,一墻天地人。
常德被國家授予“中華詩詞之市”。目前常德人民在春夏秋冬的生活中都充滿了詩意。
六、柳葉湖—— 一張金閃閃的水文化旅游名片
常德因水而建、因水而興、因水而美。沅江穿城、穿紫河繞城、柳葉湖映城,山、河、湖、城渾然一體,水在城中,城在水中,城中有景,景中有城,水與城市交融一體,城與水天一色 水城完美交融,“一城春色半城湖”,好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。
被譽為“中國城市第一湖”的柳葉湖,其人文、歷史、自然景觀之美,絲毫不亞于杭州西湖,其水面之開闊、碧波之浩淼更勝一籌。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評價“常德有個柳葉湖,是常德人的一種奢侈”。
水是生命之源,也是文化之源。常德浸潤著“水”的靈氣形成了地域文化。
常德人民對水的特性有著深刻的感受,對水的運動規(guī)律有著深刻的把握,這種感受和把握外化于形、內(nèi)化于心,形成了歷史悠久的水文化。
這種水文化積千年之精華,深深地植根于常德的沃土之中,體現(xiàn)在常德人的性格特征中,融入了常德人的血液,成為指導常德人做人做事的重要基因,奠定了常德文化的人格精神,形成了常德文化和常德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常德人大氣,包容,開放,具有很強堅韌不拔、機敏聰慧、樂觀曠達、勇于開拓的氣質(zhì),這些都來自水文化。水孕育了常德的生命,孕育了這片滋長文明的沃土,孕育了常德的文化,也孕育了常德這座城市。
圍繞水生態(tài)、水環(huán)境、水安全、水資源、水文化,常德市委市政府在治理城市水患上打破“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”的慣性思維,繪就一張把長遠惠民的政績工程埋在地下的城市管網(wǎng),讓雨水在吞吐自如中彰顯城市腎臟功能,做足做活了清水、排水、蓄水、活水四篇文章,其海綿城市建設經(jīng)驗成為全國的樣板享譽世界。
常德正在實現(xiàn)“江、河、湖連通”工程,使城區(qū)水體更富“活力”,使城市的河湖景觀更具整體性、觀賞性,進一步提升旅游品位,實現(xiàn)“張家界看山,柳葉湖玩水”的美好愿景。
七、“二戰(zhàn)英雄城”成為中國一張響當當?shù)目箲?zhàn)文化名片,這是歷史已經(jīng)賦予常德的殊榮
常德是一座“二戰(zhàn)英雄之城”。1943年11月舉世聞名的常德會戰(zhàn)在此展開,五十七師師長余程萬率8千虎賁之師與10萬日軍血戰(zhàn)16個晝夜,全師僅存200余人。中國軍隊經(jīng)過6天激戰(zhàn),終于收復常德,共殲敵2萬余人,取得了抗日戰(zhàn)爭的又一個重大勝利,譜寫了保家衛(wèi)國的壯麗史詩。
常德會戰(zhàn)使這座城市被摧毀為一片廢墟。常德會戰(zhàn)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,這場戰(zhàn)役被外國媒體稱為“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(wèi)戰(zhàn)”。
常德會戰(zhàn)紀念坊,在今天常德的城市中心,聳立著常德會戰(zhàn)紀念坊、紀念塔、將士公墓。“天地正氣”“萬古軍表,忠貫日月,氣壯山河”“孤軍浴血千秋壯,公墓埋忠萬姓哀”等所有蔣介石、何應欽、陳誠、白崇禧、于佑任、孫科、王耀武等的題字真跡歷歷在目。
還有十幾座碉堡和幾百米戰(zhàn)壕;在紀念常德會戰(zhàn)陣亡將士的公墓下,是六千具英勇抗擊的英烈尸骨。目前中國沒有一座城市的中心能完整把這些保存這么好。這充分體現(xiàn)了常德人的一種包容精神,一種民族的正義感。
2014年9月,常德會戰(zhàn)陣亡將士紀念公墓被國務院列為“第一批國家級的抗戰(zhàn)紀念遺址”。常德正在修建常德會戰(zhàn)紀念館。常德“二戰(zhàn)英雄之城”一定聞名世界。
八、穿紫河—— 一條流淌著楚風湘韻的文化之河
常德穿紫河,畫橋煙柳,潺潺如歌,這是一條流淌著楚風湘韻的文化之河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,曾在這里閑釣解憂,臨風起賦,一個偉大的靈魂長嘆天地間;
唐代朗州司馬劉禹錫帶著回歸自然的云水之心詩作《采菱行》“白馬湖平秋日光,紫菱如錦彩鴛翔。” 詩句清麗柔婉,活鮮鮮地勾勒出穿紫河的水韻風情,穿紫河因“紫菱”顏色之意而得名。
傳說,也是在穿紫河,狐仙巧遇砍樵歸來的劉海哥,兩人一見鐘情,喜結(jié)良緣。情真意切的愛情故事留下一座“姻緣橋”,見證這段人仙奇緣……
歷史的回音,傳說的纏綿和文學的浪漫,留給了穿紫河永恒的光芒,以至一街一橋一港一灣,總讓一代代常德人念念不忘。
穿紫河是常德城市的金腰帶,因為它那楊柳依依、水光瀲滟、芳草鮮美、落英繽紛的景致以及人文淵藪、天人合一的風情美得讓人心醉。穿紫河畔的河街、白馬湖文化公園、丁玲公園、德國風情街、愛情島、月畔灣、七里橋是穿紫河風光帶上的璀璨明珠。河街是劉禹錫、楊嗣昌、沈從文、黃永玉等文化名人濃墨描繪的繁榮興盛的大碼頭,是烙印在常德的“清明上河圖”。
白馬湖是劉禹錫著名詩篇《采菱行》:“白馬湖平秋日光,紫菱如錦彩鴛翔。蕩舟游女滿中央,采菱不顧馬上郎……”的源地。丁玲公園是常德市首個以文化名人為主題的大型綜合性公園,丁玲紀念館和丁玲塑像就在其中。愛情島,將打造中南地區(qū)最大婚慶園。德國小鎮(zhèn)將被打造成常德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。
入夜,槳聲燈影里的穿紫河,一艘艘游艇載著游人溯河而上,實景劇《夢回穿紫河》在兩岸次第呈現(xiàn),讓游人享受美輪美奐的文化洗禮。
如詩如畫的穿紫河風光帶多次亮相中央電視臺而享譽神州大地。
九、“茶禪一味”出夾山
夾山寺又名靈泉禪院,位于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(nèi),寺周圍山水環(huán)繞,景色秀麗。夾山寺是譽滿東亞的茶禪祖庭。夾山開山祖師善會講禪說法品茶悟出了“茶禪一味”。
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,揮毫寫下了“茶禪一味”,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,現(xiàn)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,作為鎮(zhèn)寺之寶。南宋末年,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,并將圓悟禪師的《碧巖錄》以及“茶禪一味”墨寶帶回日本,于1191年寫成《吃茶養(yǎng)生記》一書,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。夾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為貢品。
據(jù)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,夾山是“茶禪”、“茶道”的正宗源頭。禪,是一種思想境界。茶葉,具有降火醒腦、清心明目、生津止渴、祛病健體等功效。
茶與禪的結(jié)合,在中外茶文化史上可謂是一泓流淌不息的清泉,一杯品不盡的香茗。
為追求心靈的凈化,茶與禪,一物質(zhì)一精神,在唐朝,在湖南石門,在夾山寺,巧妙地融合為“茶禪一味”,跨越千載時空,惠澤蕓蕓眾生,“入廟堂,進民房,渡重洋,顯輝煌”,推動著中國茶葉產(chǎn)業(yè)不斷發(fā)展壯大。
如今,常德成為茶鄉(xiāng)享譽全國。武陵秀峰茶業(yè)的“武陵紅茯”,“花果香?紅茶”;百尼茶庵的桃源野茶王大葉茶;君和茶業(yè)主要產(chǎn)品“云領”系列茶葉;渫峰名茶其“渫峰”牌石門銀峰、牛抵茶、石門紅茶多次榮獲國內(nèi)外金獎。
十、老西門——常德歷史民俗文化的記憶
公元前277年,秦將張若在常德修城拒楚,成為常德城的雛形。數(shù)千年的建城歷史,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,為現(xiàn)代常德人留下常德絲弦、常德高腔、澧州荊河戲、澧水船工號子、嘉山孟姜女傳說、常德花鼓戲、鼓盆歌等7個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國家項目,桃花源擂茶習俗、安鄉(xiāng)硪歌、劉??抽詡髡f等13個省級項目。
常德也是多民族匯聚之地,民俗文化豐富。桃源木雕、織繡,沅水石雕,以其精湛的工藝聞名全國。常德是魚米之鄉(xiāng),各種風味小吃和美味佳肴異彩紛呈,盛名遠揚。如常德米粉、擂茶、缽子菜等。
常德是一個歷史悠遠的老城,老西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,鐫刻在每個老常德人的記憶里。
老西門包含大西門、小西門、矮城墻、觀音寺、常德府文廟、朗江書院(與岳麓書院齊名)、楊家牌坊、民國常德縣政府所在地、丁玲居住地等諸多歷史積淀。
窨子屋、絲弦劇社、缽子菜博物館等建筑,通過多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式組團形成具有歷史記憶的“建筑聚落”。
老西門窨子屋是靈魂的棲息之地,是人與自然天地一體的對話與溝通,它仿佛是一組山歌,在現(xiàn)代與遠古的觥盞神往中,有唱有合。老西門火紅的缽子菜博物館秉承常德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。在老西門絲弦劇社里續(xù)說著劉??抽缘膫髡f、孟姜女悲凄愛情故事……
老西門600年前,武陵盛邦,文勝商繁,煙波浩瀚沅水第一碼頭。600年后天下德行,古韻弦情,當之無愧湖湘文化首席。
詩畫常德,璀璨文化。常德文化十張名片如十件瑰寶,張張件件都足以讓每一位常德人驕傲自豪!常德歷史文化底蘊深厚,值得挖掘,更需要傳承發(fā)揚光大。
?
文章來源: 康輝整理